听新闻
放大镜
你好像麦苗一般
2020-10-29 20:46: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下花园,我的女儿:

  自分别以来,已经有四十几天了。回想你父参加南线战役向西南进军时,那时,咱们的树刚刚发芽儿,地里的麦苗,虽然那么青,也不过半尺多高,你的父亲还穿着棉衣,半夜里,骑在马上,或者爬在山顶,或者踏在河里,还有些冷呢。不想,经过了几场激烈的战斗,桃花开了,杏花败了,柳树放青,杨花落地。转眼间,你父胜利归来时,麦苗长得有你那么高了,而且秀了穗子,摇着柔软可爱的青芒。女儿呵,在战争里,一切都还顽强迅速的生长着。不知道你现在长得多高了?我想,你现在一定是长的很高,而且很胖的;你的眼睛一定是更加清明美丽,懂得更多的事情;因为你的母亲比你的父亲是更加千百倍的爱你;你好像守着叮叮当当的水车的麦苗一般,你好像守着深厚的滹沱河的流水一般,你好像守着微笑的太阳一般。

  ……

  你的父亲 红杨树

  五月十七日

  (文字按原文未修改——编者注)

  1951年4月11日,一篇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抗美援朝战地通讯,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后来,这篇文章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封信,便出自《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作于1948年。

  魏巍是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战士”作家。1937年12月,17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从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魏巍始终在战斗部队任职。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魏巍有机会亲近坚持游击战争的英雄人民,他说:“伟大的人民群众教育了我也养育了我。丰富多彩的战斗生活,晋察冀的群众和溪流都经常沉入到我的诗思中”。他以红杨树为笔名写了不少街头诗,抒情诗和长诗,散文。

  1946年,魏巍与妻子刘秋华在张家口东南的一个小镇下花园结婚,当年晋察冀部队就驻扎在这里。1947年,大女儿魏欣出生。1948年,因为部队施行大规模进退的机动作战,刘秋华只得将年幼的魏欣带回娘家。分别40多天后,魏巍终于得以在空暇时写下一封充满感情的家信。这封信在形式上是写给一岁的女儿的,实际却是写给贤惠的妻子的,从中流露出的对家人的浓浓思念、因不能照顾家庭而产生的深深歉意,以及诗人般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我爸爸从来没有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魏巍的二女儿魏平回忆,虽未正式提过家风,但父亲在家说得最多的,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填写的志愿就是到基层去。所以,他才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他曾经说,共产党闹革命,都是人民的支持。所以,他要求我们爱祖国,爱人民,尤其是热爱劳动人民。”

  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魏巍对于战争、战士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全面反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火凤凰》从一个知识分子在斗争中成长为切入点,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东方》则全景式地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

  “父亲从来没有休息时间,不是看,就是写。北京的夏天特别热,那时还没有空调,为了降温,他就弄一盆凉水放在桌子下,把脚放在凉水里降温。”魏平回忆,在写作《东方》时,为了摸清情况,父亲去了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一蹲就是三个月,“现在大家都说,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

  魏巍的作品感染着一代代人。在魏巍家中,收藏有一封来自一名聋哑女孩的信,是这样写的:当我拿到了青年报第314期,一眼看到了您的通讯,我是怀着怎样的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来读完它呵!我说不出我是受到多大的教育和鼓舞……我向您保证,一定要好好学习,顽强地学习,攻破科学堡垒,掌握技术来完成祖国交给我的任务和最可爱的人对我的希望!(孟书仪)

  编辑:孙维健  

上下篇导读

 · 一寸光阴不可轻
 · 甜蜜的事业
 · 反思
 · 掬一捧桂馥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