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读书就是回家”这句话是在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中,著名作家麦家说的。麦家有个儿子,由于青春期的缘故,从高中开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整整3年时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不出房门,也不与父母说话。对于儿子的种种,麦家无可奈何。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陪伴。离高考还有半年时间,儿子突然“觉醒”,刻苦了半年,最终成功被心仪的大学录取。离开家的时候,麦家给儿子写了封长信,放在他的行李箱里,信中麦家对儿子说:“你不能想家,实在想,就读书。因为读书就是回家。”
“读书就是回家”,我的心在为之一震的同时,那句“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一下子跃入脑际。
有人说,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人这一生,更多的时间,远离每个人“自然的故乡”而在外漂泊,体味着春的葳蕤、秋的凋零,品尝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而唯有读书,唯有一次次的阅读,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回家。
杨绛先生有个形象的比喻:“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无疑是对“读书就是回家”的最生动的诠释。
可以这样认为,读书就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享受人生的另外一种经历。书的作者们分别站在他们所处的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段里,向我们倾诉那段历史的曲折和沧桑、不屈和悲壮。徜徉在书籍中,穿行在思想的丛林里,漫步于山水间,我们就会不时地遇到一些智者、逸者、旷者、幽者、达者,与他们促膝交谈,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思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书中那一份催人泪下的感动,那一些我们仿佛遇到过的黎明和黑夜,还有那些发黄的故事,都在打动着我们。
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唤醒书中的故事,同时用书中的故事不断地唤醒自己的心灵,沉浸在书中,使自己的心灵与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相互润泽、相互温暖,形成一种彼此贴心的映照,一次精神与心灵的对话。沉浸在那些文字中,也让我品味到了“家”中的美好一切:温暖,智慧,良知,悲悯,至善,信仰,理想和爱。
记得董卿曾在《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中这样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愿每个人在“读书就是回家”的旅程中都会有这样美丽的遇见!(于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