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将改革进行到底——读《见证: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2018-12-27 17:18: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人民生活和社会意识都随之发生着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谱写着耀眼的诗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总结经验,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近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图书《见证:我亲历的改革开放》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人物特写栏目《见证》为底稿,讲述40位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探索者、亲历者、见证者的精彩故事,展现改革开放40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理论与实践相互映射;40人,个体经历与宏大历史交相辉映。40位改革风云人物的采访实录,呈现出40年改革开放的丰富图景和巨大成就。

  紧随时代,坚定道路,把握好“变”与“常”的关系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紧随时代主题。“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在总结新中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根据世界政治与经济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并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7年的夏天,胡福明意识到“中国已经到了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关头。”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他拿起了笔。于是,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那一年,以严金昌为代表的小岗村18位大包干带头人在契约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大家一天到晚拼命干,粮食大丰收;那一年,章华妹拿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成为第一个“个体户”;那一年,梁广大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统一土地规划,打破“条条框框”,力推改革,被称为“梁胆大”;那一年,龙永图成为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一员,后来亲历了中国复关、入世谈判的15年。在改革求变的精神指引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中华大地因时而变。

  不忘初心,不变本质,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困惑、彷徨、思索、奋进的40年。非议,一直伴随着梁广大在珠海特区的改革。争议,年广久雇了100多人,到底算“姓社”还是“姓资”?辩论,华生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与人争论价格改革究竟是“调”还是“放”?1985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改革的初心,为改革者坚定了道路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判断正面回答并彻底否定了,近些年来国内外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质疑声音和错误看法,在国内外舆论场中开创性地、坚定地发出了中国声音,明确了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和道路选择。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把握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中国走向世界,汇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的历程,体现了文明发展历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强调的:“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见证》一书中多处展现了文明互鉴、兼容并包对于我国民主法治、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重要领域改革发展的推动性作用。经济体制的改革呼唤民法立法,市场经济活跃的西方国家为我们的立法提供了可供比较的丰富思想资源。为此,王利民先后两次出国学习、交流,对比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为我国民事立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借鉴一些国家的环境立法经验和法律通识,并立足我国具体法律实践,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环境法律和法规的起草及修订工作。他希望:“不光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环境,还要保护全球的环境……我们过去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立法,现在也有一些国家借鉴我们的立法,我们也要讲好中国环境法治故事。”1938年出生的商务部原副部级干部刘向东长期在外经贸领域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外贸体制改革等外经贸活动的点滴变化。在经济领域,经过四十年的开放发展,中国已经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2014年起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开始大于引进外资的规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双轮驱动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特征。当前,在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历史时刻,切莫故步自封,更要坚持兼容并蓄、兼容并包,放眼世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依靠人民,创新不止,把握好国家与个体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前行的四十年。《见证》一书侧重于从个体的命运、情感和内心世界出发,将微观视角与宏观全景相结合,再现改革洪流中的个体的困惑与思考、选择与决定、创新与奋进,折射出大时代的历史进程。

  2003年,“非典”疯狂肆虐。亲历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牢牢记住一个日期,2013年6月20日,那一天,北京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非典”患者出院,中国历时半年之久的“非典”疫情基本结束。疫情的背后,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业的短板、应急管理的短板、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曾光回忆4月28日给中央政治局讲“非典”疫情防治的感受:“不谋而合,他们特别需要公共卫生专家”。抗击非典,党和政府快速决策、科学决策,补上了一堂公共卫生课,也补上了一堂治理现代化的大课。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7.8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到了现场,那一次,他们成功救出了49名幸存者。灾后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原副总队长刘向阳发现,在那场大灾难中,尽管各路救援人员彻夜奋战,一次次用双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但是,救援能力不足,效率较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痛定思痛,经历过一系列灾难考验后,我国应急管理的预案制定、体制机制和反应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刘向阳说:“作为一个从事了16年减灾工作的救援人,可以说是赶上了新时代。”

  正如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七大”上总结抗日战争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样,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40年来,我们取得辉煌成就,也经历许多困难挑战。为什么每一次都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发挥国家和个体两方面的积极性。多难兴邦,不动如山;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驾乘“神舟五号”的我国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也在不断思考:“改革开放,它更多的是对人的理念和思想的更新,所以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才有了现在的成绩。”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神舟飞船”“嫦娥奔月”“蛟龙下海”,40年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国发展充满生机活力。这里面,包含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创新与奋斗。

  只有极不平凡的努力,才能开创极不平凡的局面。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此刻更加不能懈怠。我们见证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何其有幸;我们目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华章,何其有幸;我们投身从站起来迈向富起来、强起来的四十年,何其有幸。居安而思危,谋定而后行。(张源)

  编辑:孙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