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剑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刊于《中国作家》杂志2018年第7期,作家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以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全面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光荣而悲壮的历史,生动讲述了一个个献身国防事业、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国军人的英雄主义故事,热情讴歌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从而凝聚成一个深刻的时代主题,立起一座时代英雄的丰碑。
战略威慑力量是一个大国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器。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没有战略武器、战略重器,就强大不起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导弹部队背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格局动荡调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有能力保卫国家安全的战略武装力量。报告文学《大国重器》真实反映了这支英雄部队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写出了中国军人的忠诚和热情,写出了中国军人的牺牲和奉献,写出了中国军人的精气神,写出了中国军人的时代风貌,写出了人民军队之魂,由此提炼出厚重的思想主题,让读者感受到这支部队的英雄气概,也深刻认识到国家战略重器的力量。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又是一支在老百姓看来非常神秘的部队。基于国家安全的原因,这支部队的发展建设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社会上知之甚少。我们除了知道它的名字之前叫“第二炮兵”,后来叫“火箭军”以外,更多的真实细节无从了解。表现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就更少。可以说报告文学《大国重器》第一次全景式、多层面地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激活尘封多年的历史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这支部队生动感人的真实风貌。作者一直在“二炮”工作,是军旅作家,也是从“二炮”走出来的具有全国影响的报告文学大家。长期深入生活,培养了深厚的情感,也积累大量独家素材。对“二炮”的历史和故事,他非常熟悉,如数家珍。因此,这部作品的故事和人物,许多都是我们首次接触到的第一手材料,颇有“解密”意味和独家价值。这就增加了《大国重器》的传奇性。例如,从苏联运来的导弹静悄悄开过天安门的情节,在北京长辛店秘密培训第一批中国导弹部队组成人员的情节,还有中国常规导弹部队赴台湾海峡警告“台独”势力的情节等,都是第一次如此翔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故事和情节在作品中还非常多,形成了作品一个独有的“解密”“解惑”特色,新鲜可读,引人入胜。
实际上,《大国重器》并非重在解密,也不刻意突出传奇性,过多满足读者猎奇心理,而是重在写人的精神,写那些在无人知道的导弹基地默默无闻奉献的军人们崇高的精神和美好的道德品质,要通过他们的故事为他们立传,建起一座时代英雄的丰碑。这样的思想主题走向,决定了作品会挺立起一大批英雄人物形象,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大国重器》写历史,除了运用军史材料外,更多的是通过采访当事人,听他们讲故事,从他们的叙述中还原真实悲壮的历史,找到英雄的足迹。而这些当事人,就是这支部队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就是英雄的故事。例如,李旭阁这位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军人,一个总参作战部的参谋,参与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和这支部队一起经历了艰难岁月,慢慢成长为这支部队的司令员。他见证了中国导弹部队的光荣与梦想,而我们看到了一个军人、一个英雄的生命历程。向守志司令员的经历特别富有传奇色彩。20世纪50年代,这位身经百战的军长,本来要去担任大军区参谋长,大显战将身手,但上级部门一声令下,他出任战略导弹部队学校校长,负责培养导弹部队的指挥人才。“文革”期间,他被任命为“二炮”司令员,却一直无法上任。粉碎“四人帮”后,他以一种大无畏的军人勇气,接管了被严重破坏的部队,恢复了这支部队往日的雄风。在这些英雄将领当中,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杨业功将军。这位导弹司令的一生,都和这支光荣部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最后牺牲在指挥岗位上。他的事迹,不仅感动着全军,而且作为感动中国的英模人物,在全国人民当中传扬。这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大国重器》描写的英雄,还有那些长期在一线导弹营、导弹旅里默默工作的普通基层官兵。作品特别注重塑造他们的形象,体现出英雄群像的道德力量,让我们看到这支部队英雄品质的血脉如何流淌、如何传承。战略导弹部队不仅是强有力的战略打击力量,更是强有力的遏制战争的和平力量。有了这支力量,我们不怕战争,可以让战争远离。这支力量越强大,战争可能性就越小。这种特殊的关系,注定了战略导弹部队在和平时期的作用和使命,也注定了这支部队的英雄品质与道德,是在大漠深山中默默铸就的。他们在等待着战争的到来,也在等待中让战争远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读黄迪菲、李甦、葛东升、高津、王晓予、董景辉、夏小平、高卫明、施湘阳等许多人的故事,能感悟到更多的意味,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其中,战士王文强的故事给人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干部子弟,但还是被分配到最艰苦的导弹工程团,不久就在一次施工事故中牺牲了。他可能是在这支部队服役时间最短的士兵,却同样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支部队。他也应该是一个英雄。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这座英雄的丰碑才能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作品格局宏大,视野开阔,有一种明快、简洁的节奏感,在对参与者的细致采访中展开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故事的节奏与速度是由历史参与者和作家共同实现的。这反映出作家在熟知素材的基础上具备高超的控制力和裁剪功力,具备把一堆杂乱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合起来的功力。在一部五十万字的长篇里,作家心中如有雄兵百万,排兵布阵,从容不迫,有序展开,一点一滴地激活历史素材,着力塑造英雄人物,突出有血有肉的细节,从而完美实现了艺术的理想。可以说,这是一部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光荣历史相称的大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繁荣发展,好作品不断涌现。进入新时代,创作思想更为明确,方向更为坚定,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积极反映现实生活,努力塑造中国当代军人的形象,塑造时代英雄的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大国重器》的创作,正是这种时代创作思想的体现。这部作品在报告文学如何讲好英雄故事方面进行了坚实的探索,为更好地塑造英雄人物、突出思想主题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