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坐下读书。
昔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古往今来,经典名著给人们无数文化滋养的同时,其深刻内涵、经典表述等,也留下了一道道阅读的难题。对很多人来说,面对名著有时便如见宝山而难窥其径,书虽好而不知从何入手。
历史上,很多名人总结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梳理起来看,似乎可以从培养阅读兴趣、深得阅读之乐以及化名著为己用三个层次来探讨。
初时,必九回而不折
人人都知道,经典名著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对一部分读者来说,阅读名著却显得非常困难。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在手机上刷个屏,暇时读读微信文章、浏览一下时讯信息,并非难事,但是要静下心来攻读大部头著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并非易事;还有一些人数度鼓起勇气,买回经典名著,每每发现实在难以坚持,不得不束之高阁。更有人在苦寻,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人们快速入门读名著呢?
作家梁鸿对本报记者说,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就是严肃阅读,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妄想会有什么捷径,“真正的阅读就是有难度的阅读,这一点读者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不要想省心的捷径,因为名著是关于人类最深刻思想的语言表达,其本身就是有难度的,有品味的作家也不可能放低标准去迎合低层次的趣味。”
的确。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纵览名人的读书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强调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严肃阅读吃苦头的准备,是名著阅读的第一步。比如“苦学法”“八面受敌”极优读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大都提出了苦学、勤读的观点,强调“读破万卷自通神”。
“这种严肃阅读不是指一定要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才叫读书,当然可以选择坐着甚至躺着等各种姿式,还可以一边焚香、煮茶、喝咖啡,但是,要从心底怀有一份对阅读的尊敬严肃之情。”梁鸿说。
朱光潜曾说:“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不过,要刻苦读名著并非意味着一些简便易行的普及入门方法完全不可取。事实上,由于名著往往凝聚着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因此往往显得沉重,让初读者产生害怕心理也是难免的,这时面向大众的普及介绍也是有必要的,各种名著的导读,甚至翻拍成的影视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帮助人们去认识名著,进而喜欢上名著。
“但是,仅仅停留于故事情节和梗概式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最初的概念之后,要下苦功深入研读才会真正有收获。”梁鸿说。
既而,深谙阅读之乐
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人们便能更多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翻译家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历史学家麦考莱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经典阅读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对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阅读经典名著,坚持是非常重要的。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最终,进得去更出得来
勤读经典名著是好事,但是拘泥于书,就会食古不化。
朱光潜说过一句话: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相应的,冯友兰也说过,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经典名著的作者也是人,不是全知全能,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冯友兰的读书经验,诚可为人们所鉴。
“大众与阅读的亲密接触,离不开外在的推动,也离不开大众对阅读内在的需求。”贵州省社科院王路平教授这样说。他认为,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便是拿起名著,深度阅读”。(记者 叶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