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蓝信封活动方案
2017-01-12 14:00:00  来源:

【关于蓝信封的由来】 

201494日,一起夜闯宿舍,强制猥亵农村住校女生的案件摆在了金湖检察院未检科检察官的案头。 

  11位只有十二三岁的女孩成为本案的共同受害者,他们都是金湖一所寄宿中学的初一新生。11名受害女生,4人拒绝面对警察的询问;6人哭泣着提到了恐惧;9人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 

涉及留守学生的案件不能就案办案,走进受害女孩的内心,做好心理疏导和成长跟踪,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题中之义。亲情缺失下的留守女童具有更强烈的倾诉欲望,当倾诉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内向性格很容易形成,这也就是社会对留守儿童贴上“不安分”、“孤僻”标签的原因。 

结合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金湖县检察院根据“法律人、文化人、社会人”的身份定位,鼓励干警们利用自己的法律职责和文化素养,结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集情感倾诉、心理疏导、成长跟踪、法律保护、社会关爱为一体的“检察蓝信封”行动应运而生。 

  

【关于留守儿童】 

这是一群值得我们关注的孩子。他们有着与同龄人相同的小心思和小敏感,却有着和同龄人不同的童年成长经历。他们多与爷爷奶奶为伴,只能通过电话去听听外出工作的爸爸妈妈熟悉而又遥远的声音。他们缺失的是平等的亲情享受和情感倾诉,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缺乏活力等性格标签在他们身上打上了烙印。 

据调查,金湖县共有24所农村中小学,其中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占70%,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已成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特点。 

  

【关于一对一书信模式】 

检察蓝信封行动致力于立足检察职能,为全县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专业、便捷、定制化关护平台。每一个检察蓝信封的背后,都有着一位渴望交流而缺少陪伴的留守儿童,有着一位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充当倾听者和指南者的检察官。一个月,一封信,两颗相近的心,将在简单、易操作的书信过程中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灵层面的关注和精神的陪伴。一对一书信将建立起一种隐蔽-宽松-聆听-疏导的深层交流模式,给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打开一扇心窗。同时,书信的过程也将有力提高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者的青少年心理研究能力与关护能力。长远来说,检察官与未成年人的一对一书信模式将是一个持久的关系,可以从内心疏导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伴随他们走过一生,一对一的书信也将成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个性档案。 

  

【关于蓝信封蓝信封寄出和收取流程】 

金湖县检察院将于201410月份在全县24所农村中小学校中首期选择8家共建学校,挂上贴有金湖检察院荷检察文化内涵中“小荷未检”标识的“检察蓝信箱”。首期将在八所农村中小学校发放“检察蓝信封”(信封设计好固定封面“金湖县神华大道159号小荷未检收或者检察蓝信封办公室收”的收信人地址并贴好邮票);蓝信封内放好空白信纸,方便留守儿童随时把自己的困惑寄出;留守儿童寄信可以交给老师,也可以直接投进蓝信箱;共建学校安排每月固定时间收回蓝信封统一寄回或放入设立的信箱处。 

金湖县人民检察院未检科收信后进行统一的登记和初选,按照书信反应的类别,分发给相应检察官或选聘的小荷未检书信大使。通过首次的登记和分流,确定来信儿童和检察官的对应关系。 

金湖县检察院未检科负责与共建农村学校签署检察蓝信封活动共建协议,保护留守学生的倾诉权和隐私权。 

  

【关于留守儿童农村学校的确立和推广】 

根据金湖县域特点,重点选择位置偏远、留守儿童较多、湖区学校、作为首期检察蓝信封推广学校。 

活动推广方面,将通过检察官走进学校班会课堂交流、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特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与留守学生监护人沟通联系等形式推广检察蓝信封行动对留守青少年的关护作用。在校园明显位置放置“蓝信箱”并详细告诉孩子怎样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校园推广中注重“与学校沟通通过老师加强宣传-召开主题自护班会课-形成一月一信常态-重点跟踪涉罪家庭留守子女、刑事案件受害未成年人-形成金湖县院关注留守儿童年度报告”的推广流程。 

【关于检察蓝信封书信大使选聘】 

首期考虑检察蓝信封对应的书信大使由金湖县检察院1935周岁以下青年干警担任。提倡与留守儿童建立长期笔友关系,通过与留守女童一对一通信的方式,建立朋友关系,以陪伴的方式响应其情感诉求、共同成长。在收到蓝信封办公室派发的信件后一周内回信寄回或投至学生所在学校的蓝信箱内。 

根据活动推进与留守儿童来信情况,后期将面向社会招募“检察蓝信封书信大使”选聘范围为我县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深教育工作者、具有社会公益爱心人士等。 

  

【关于检察蓝信封行动推广宗旨】 

用笔尖表达爱,用书信感受一颗成长中的心,用检察关护陪伴一位孩子成长。 

  编辑:茆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