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以案为鉴 务实笃行——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剖析》
2019-01-29 14:59: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剖析》是一本应时、实用,且兼具理论性、可读性的书,既可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也可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工作时参考。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我们党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从源头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过去的几年,每个中国人都见证并感受着身边的变化:从遏制舌尖上的消费,到刹住会所里的歪风;从剔除月饼里的奢侈,到整治车轮上的铺张……中央八项规定利剑所向,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突破,带动作风整体转变,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使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从作风建设方面来讲,面上的不正之风基本刹住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很大收敛,但是当前突出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如,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监督检查考核过多过滥,频次多、表格多、材料多,基层不堪重负;调查研究搞形式、走过场,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肠梗阻”,广大干部群众深恶痛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剖析》便是针对这个“的”放的“矢”。本书根据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以重点整治的四个方面12类问题为纲,精选了30多个发生在党员干部群众身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常见事例,以反面典型为镜鉴,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本书虽是从案例讲起,但没有就事论事,停留在案例层面、满足于表象的感知,而是善于追问现象之后的本质、偶然之中的必然,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把人们学习中的“思想扣子”解开,鞭辟入里的分析常能给人以深刻启发。比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由来已久,缘何屡禁不绝甚至不断产生“适应性变化”?一是它们往往会披上“正确的外衣”,二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常常如影随形,而且互为因果、相互加强。再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最大危害,还不仅是装腔作势、有名无实,主要是政治上的危害,它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埋单的必然是党群关系,受阻的必然是改革发展步伐。这些论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说服力。

  没有思想的人是空洞的影子,没有思想的书也同样是空洞的存在。评价一本书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杆,就是透彻不透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剖析》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让人读了以后有茅塞顿开之感,从知其然到以为然,以感性的共鸣达到理性的共识。

  有哲人讲,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从行文方式看,本书在剖析案例时往往是从直观现象入手,以小见大、引古喻今、由表及里,通过层层抽丝剥茧,引导读者最终达到对事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既有对历史故事的娓娓道来,也有对现实案例的生动刻画;既有老百姓常用的语言,也不时伴有诗词名句、格言警句起兴提炼。比如,谈到以文件落实文件,机械执行这一现象时,从案例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的“59分现象”,又转到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的一个故事。再如,在讲官僚主义时,讲了1950年毛泽东在哈尔滨提笔写下“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讲了周恩来同志故居中摆放着的一份特殊家规,讲了彭德怀去东北视察取消专列。这种以史为鉴、以文为翼的叙事风格,不仅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大大增强了该书的感染力,使读者不经意间受到教育、得到提升,进而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为自觉的行动。(南山)

  编辑:孙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