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显得非常重要。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信访局干部高国兰在信访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评为全国最美信访干部、江西省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劳动模范。
之所以能获得这些荣誉,背后既有高国兰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努力,更有他长期积累不断坚持的群众工作方法。
用群众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
“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我值班,最难协调的部门我沟通,最棘手的上访户我来接。”自1993年到信访部门工作以来,高国兰就一直坚守在信访一线,用耐心、真心、热心感动上访群众,化解矛盾纠纷。
在他看来,要做好信访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群众,主动下访。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骑自行车走街串巷作民情家访,认真倾听并记录困难群众诉求,拉近与上访群众的距离。“开始经济条件不好,有自行车骑已经很奢侈了。”后来大家都买车了,他依然坚持骑车出行。
“西湖是老城区,骑车来回也就个把小时的时间。再说,上访的大多是基层群众,一看到我骑着自行车来,第一印象就拉近了距离。所以在这25年的时间,我就养成了骑车出行的习惯。”高国兰的这个“习惯”,却成了大家的美谈。
就是靠着一辆自行车、一本笔记本,高国兰练就了一身信访调解的“好功夫”。接访中,他常常一下子就能了解信访群众的所思所想,几句话就能引起信访群众的心理共鸣。
25年来,他接待群众15万人次,调处信访积案1000多件,化解各类信访疑难问题3000个,帮助农民工要回工资近亿元。他为弱势群体上下奔走,骑坏了26辆自行车,行程40多万公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无数“点赞”,被亲切地称为“跑腿局长”。
以仁爱之心服务好群众
作为南昌市的老城区,近年来西湖区启动了大规模的旧改棚改。随之而来的,是和征迁相关的上访,其中有涉及房屋面积的、有补偿标准的,而且大多不好沟通。
“信访工作比较特殊,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这里交汇,每天上班,见到的是一张张或怒气冲冲、或愁眉不展的脸,听到的是一阵阵哭声、骂声、怨恨声,处理的是一件件难事、苦事、麻烦事,站在矛盾的风口浪尖,承受上访群众的辱骂、怨气。”高国兰称,人心都是肉长的,绝大部分人还是讲道理的,只要工作做得细一点,矛盾就会缓和一点。
2015年,十字街棚户区改造拆迁中,高国兰一出马就拔掉了22颗“钉子”。因为,其中不少“钉子户”曾为信访问题“欠过高局长的情”,高国兰亲自做工作,必须“卖他一个面子”。
经常要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有时候还不被群众理解。为此,他也曾想调整到清闲点的工作岗位,年纪渐长之后,也想过早点退居二线。可是,当他看到满面怨气怒气的群众在问题解决后开心的笑容,他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支持他干下去的动力。
自1993年到信访局工作到今年从信访局长岗位退下来,他始终坚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信访工作当家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很多上访群众都被他的敬业和执着所感动。
以责任担当诠释入党初心
谈起自己的家庭,高国兰表示很惭愧,自责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2008年,高国兰的妻子被查出患有癌症,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耽误过一天工作。2013年,高国兰的妻子最终没能战胜病魔,离开了他和儿子。谈及这一事,高国兰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说亏欠妻子实在太多。
“一年365天,父亲只有1%的时间属于家庭,99%的时间属于信访人,自己刚开始特别不理解。”参加工作后,高国兰的儿子高祺瑶才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爸爸的伟大。
25年来,高国兰一心扑在信访一线,没有请过一次公休假,没有拿过百姓一针一线。在面对重大突发性群体事件、个人极端行为时,他总是挺身而出,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西湖区信访局有一间“荣誉陈列室”,里面挂满了上访群众送来的300余面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高国兰就是这一个个故事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体现了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恪尽职守、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他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兑现了自己入党的誓言。
(何剑芳 戴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