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小岗村40年》:“改革第一村”的村史
2019-02-28 15:28:00  来源:检察日报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更赢得了“改革第一村”的美名。然而40年来,小岗村又发生了什么,小岗村和中国其他村庄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很多人知之甚少。

  安徽作家贾鸿彬用49万字的《小岗村40年》,讲述小岗村改革开放后三代人的故事。《小岗村40年》采访了100多个人物,撷取大包干带头人及其家族、走出小岗的小岗人、走进小岗的新小岗人等40年来的生活断面,借助《史记》的形式,书写了小岗村人的“本纪”“世家”和“列传”,展现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写一部小岗村“史记”

  该书责编查品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早在2016年就开始为该书立项寻找作者。“我们选择一个村子的村史来出版,就是希望小中见大。”

  “写村史,如果作家和地方上关系不通,就很难写好。在选题规划之初,我们就要求该书要有很多口述的内容,这就需要作者到小岗进行大量采访。不熟悉那里,很难聊得深入。”在笔试众多作者无果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试着从安徽省作协打听合适人选,最终选定了贾鸿彬。

  为什么选定贾鸿彬?查品才给出了3个理由。首先贾鸿彬是滁州人,小岗隶属滁州,他属于地方通。其次,贾鸿彬笔耕不辍,曾经有作品列入中国作协的重点扶持项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贾鸿彬严谨而不失活泼的写作风格很契合图书的选题。

  虽然查品才对贾鸿彬的写作水平很有信心,但接到原稿后,他还是有点“吃惊”:“我诧异的是他的体例,我以为他会写得‘一本正经’,像大事记一样,逐年记载各项成就。没有想到这本书里面有本纪、世家、列传这些我们在古代史书上常见的标题,非常有新意。”

  贾鸿彬的原稿足足有60万字。查品才首先开始精简篇幅,一些和改革开放40年来小岗村成就关系不大的内容,在和作者沟通后,予以删除。同时为了让该书更符合纪传体的特点,查品才重新编排了一些文字的次序,更换了合适的标题,让图书编排更为紧凑。

  传递敢为天下先精神

  在查品才看来,《小岗村40年》面上看来是十分高大上的纪传体著作,有本纪、世家、列传这样充满“贵气”的字眼作为标题,但实质上则是书写了小岗村40年来三代人的人生变迁。

  查品才很庆幸找到了贾鸿彬这个作者:“他不会把一件明明是个体的事写成某些人或组织的恩赐,也没有回避一些重要事件当事人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秉笔直书,言必有据。”

  《小岗村40年》书中3条线,改革线、家族线、发展线,3条线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呈现了小岗村人顽强不屈的改革精神。例如,1978年那18条汉子按手印搞大包干,硬是闯出了一条路,分地干第一年粮食产量抵过去5年的产量。书中的小岗村“包二代”严立岩现已是一家电梯公司的销售经理,一心扑在工作上。

  《小岗村40年》可以说是一本史书,却没有一般史书的枯燥,因此查品才觉得编辑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由于书中大部分内容来自采访者口述,可能会在个别事件上存在偏差。为了严谨起见,查品才都会予以核实:“有些是记忆偏差,而有些是立场不同,前者要纠正过来,后面则保留原貌。”

  在编辑过程中,查品才也感触良多。《小岗村40年》的出版,除了要给读者提供一本好书外,还希望传递小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寻找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普通人书写改革赞歌

  让查品才骄傲的还有这本书的普通视角。《小岗村40年》所选择的主角都是普通人,如果没有按手印分地单干这件事,他们的个人事迹不会被任何历史记住。“他们依然是普通的农民,只不过名气和威望稍微大了一点。我很庆幸他们的普通,因为普通,这本书才有特殊的价值。”

  查品才觉得该书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改革的步伐不能停,小岗村40年的发展就是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它的每一次飞跃,都和重大改革有关。“小岗村那18条好汉,是地道的农民,到了他们的后代,也就是‘包二代’,不少人也靠外出打工为生。而到了第三代,则有人成为国内名校的教师。”

  《小岗村40年》出版后反响强烈,首印1万本,3个月就销售一空。到2018年12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又加印了一次。除了传统的营销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还积极发挥小岗村明星旅游村潜力,利用他们开设的农家乐餐馆,把这本书推荐给游客。查品才说:“我们把书寄给国内知名学者,希望这本书也能获得学者们的认可。”(记者 张君成)

 
  编辑:孙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