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灵是一位正处在上升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的优秀作家,近年来佳作频出,《访问童年》是殷健灵在写作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刚开始读这本书,我就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这也是殷健灵的作品给我的一贯感受。从《爱——外婆和我》到《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再到《野芒坡》,每一本对于她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创作领域,而对于读者来说,也是新的阅读体验。
写作的目的是自救和救赎。《访问童年》中所讲的故事看似是用亲和的语言讲述别人的故事,实际上暗含了作者自身对童年的体悟。我们都是从童年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那一点点火光照亮着我们的一生。《访问童年》里每一个童年故事背后,都有殷健灵所写的“写在边上”,这是她对相应的童年故事的体悟,也是她心底从自己的童年穿越回来所得的对“童年”深刻的体悟。她通过童年打开了这些人物的内心,也找到了自己人生前行的灯塔。
《访问童年》也是一本安慰之书,是能够慰藉心灵的成长之书。它对于读者的功效在于唤醒,然后反思。成年人读这本书,不仅会唤醒他们自己的童年印象,而且还会让他们反思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和情感。书中的标题,往往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比如“挣扎也许是生命的常态”,挣扎是成长常有的事,小动物成长为大动物,孩子成长为成人,每个细胞都在挣扎之中慢慢成长。长大不容易。正如殷健灵在书中所说:“倘若人生犹如危崖上的一棵树,童年便是根,在夹缝中求生存,靠着露水阳光以及自身的力量长成枝繁叶茂。”每个人都与周围的一切息息相关,经历过童年,长大后的我们思考得更多的是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对孩子的影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然后我们在思考中逐渐释然,把自己打开,让自己放松。在这种层面上,只有经历过童年的人,才能更深刻地读懂这本书的内涵,从而有所共鸣。
另一方面,从题材方面,《访问童年》的选题特别好。首先,作者在选材时有在场意识,问题感比较强。这应该是与她“记者”的职业身份有关。她试图与书中的人物、与读者在做沟通,这种沟通是有焦点、有针对性的。她能很快地融入人物的生活现场,与他们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且很快发现人物童年故事中最独特的那一面,然后再进行有目的的沟通和求解。就这样,一步步完成“出版”的行为。其次,选题的完成度高。“访问”这种选题,很容易碎片化。文学反映现实,怎样把现实中的故事像照镜子一样照得真实可感,然后再把真实可感的故事通过文学构建来变成好的文学作品?就这本书而言,作者的女性身份在创作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文本的阐述是很有利的。她用软性的、温暖体贴的表述,把硬的素材文学化,诠释了“非虚构”的文学力量,使它在不经意中触动读者的灵魂。另外,作品中所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比如婚姻对成长的影响,比如父亲角色的缺失对成长的影响,等等。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独特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的选择也不一样。是否能够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长大后如何看待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书中,这些已经发生的典型的童年故事,或许对我们今天孩子们的成长,以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都具有参照性。
就以上方面来讲,《访问童年》不论是从题材还是作品完成度来说,都已经很成功了。殷健灵在作品中树立了真实而动人的童年典型,梳理了不同的地域以及文化中的孩子们的心灵和感情,用“访问”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倾诉和倾听、自救和救赎,这是难能可贵的。它实实在在是一本可以慰藉心灵的成长之书。(作者: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