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位高中同学的高考记忆邀请,我的思绪回到了八十年代最后一年的初夏。那时的河南省光山县文殊高中还没有教学楼,高三年级四个教室就在操场旁边,梧桐树下掩映着12间瓦房,每个教室的南面墙上各有前后门、一面窗户,北面墙上各有三个窗户,教室的房梁上悬挂着四个照明电棒,这是教室里唯一的电器。电风扇是没有的,空调,更没有听说过。高三一班的教室门前不远处有一口水井,一个辘轳挂着水桶,勤快活泛的男生们总是乐意用吊桶打上水来,为本班的男女同学服务。这也是一个社交场合,可以认识更多的同学,抑或别班的女同学。同学们汲水喝、洗漱用,全靠它。那个时候的中学校园,除了食堂插队扰乱秩序外,这里也是矛盾是非之地,经常发生争抢井水、推搡拉扯等小事件,也不知道井底沉积了多少个洋铁碗、井旁打碎了多少个土瓷碗。
夏蝉聒噪,蛙声长鸣。入夜10点以后,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就寝休息,各个教室停电。这时,高三年级四个教室烛光摇曳,一张张课桌上燃起了蜡烛的微光。离7月7日的高考还有几十天时间,不论学习好坏,每个同学都铆足了劲,为成为国家干部而战,为吃上商品粮而战!12点以前,教室里座无虚席,班主任陈文松老师再次催同学们休息,但深夜两点时分,高三三班教室里陈先锋、王永、易怀福、邹庆叶、谢继美等同学还在秉烛演算。第二天的早晨5点40分,操场上又响起了整齐的跑步声、教室里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那是一个筑梦的年代,那是一个精力超强的年龄,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每天夜里只睡两三个小时,中午在课桌上小憩二十来分钟。
五一节过后,学校组织第二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下滑,天热人燥,内心焦虑,精力体力下降,脚踝处又被蚊子叮咬,溃烂成疮,伤口龟裂,好长一段时间未能愈合,踯躅难行。我申请调到教室前门第一排的座位,这样就和不急不躁、稳步提升成绩的王全胜同学成了同桌。
那天上午,最后一节课是历史课,颀长清瘦的宋安波老师健步走进教室。他用一种说书式的历史评弹,在抑扬顿挫中,融入了历史人物的个性、品质、经历,历史事件的成因、背景、走向,再穿插进典故、轶事、传闻,一节课下来,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历史事件如在眼前,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成为我们的最爱。我们在享受中、品味中、思考中,心头烙下了二战元帅蒙哥马利大败“沙漠之狐”隆美尔的精彩故事……
就在恍如梦境中,一声“咯咯哒”的鸡鸣声响起,一只母鸡从教室前门墙角处,旁若无人地走了出来,骄傲地环视一周,然后和着下课铃声跳离了教室,留下了一片惊讶、一片愕然。宋老师微微一笑:“谁家的鸡子丢蛋了!”原来,就在同学们陶醉于宋老师的妙语连珠中,这只母鸡悄无声息地来到教室前门墙角处下了一个蛋。
那个时代的农村中学,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住在校园里。离高三教室不远处,聚居着李生固老师、赵才生老师、邹庆伟老师、简成胜老师、徐心田老师,他们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拖家带口、寝办合一,个别老师家属散养了三两只下蛋母鸡,以校园里剩饭剩菜为食。这只母鸡不知是谁家的,那枚鸡蛋在教室墙角里静躺了一天,无人认领。我们紧张疲乏的大脑,又多了一个兴奋点,想搞清楚,母鸡是怎样来到教室的?第二天上午第三节课时,它走到门口,先朝教室里看了一下,再不声不响地撇进门后,大约半个小时,“咯咯哒、咯咯哒”的声音再次响起,再次留下了不解、愕然。这时,教室墙角的鸡窝里有了两个鸡蛋!
下课后,同桌王全胜同学说:“你把鸡蛋捡了,加强营养吧,你的伤脚可以快点好。”那段时间,我除了服用维生素外,母亲还特意送来了一些鸡蛋,每天午饭后,买来几分钱的开水,加上少许白糖,冲拌一下,将带着腥味的蛋花汤喝下。超强度的学习任务,连续熬夜,严重睡眠不足,个别同学还患上了神经衰弱,那时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土鸡蛋、爆米花、麦乳精、补脑液。那天,在同桌的鼓动下,自私心作祟,我公然捡起鸡蛋放到了课桌抽屉里,混在了母亲拿来的鸡蛋里。每天如此,一个星期后,那只母鸡没有来了。也许是教室里太热了,也许是有了更好的产房,也许是主人发现它丢蛋,把它关起来了,我们不得而知。
闲暇时,同学们偶尔想起它,就吟诵起课本里鲁迅的那句话,“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Ade,我的母鸡们!”鸡蛋确乎很有功效,喝了那些半生不熟的蛋花汤,我的腿疾日渐一天地康复,而高考也迫在眉睫了。薄暮时分,教室热似蒸笼,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或蹲或坐在操场边沿的石礅上,或斜倚在梧桐树下,或搬出小板凳坐在教室门口的空地上,人手一册时事政治,口诵心背,念念有词。
30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吃到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的散发着淡淡腥味的蛋花汤了,那香味至今还萦绕在鼻息口舌之间,回味悠长。现在想来,我捡拾了教室墙角鸡窝里的几枚鸡蛋,加工成蛋花汤,行为不甚光彩,但留下的记忆,却那么深刻、那么持久。记忆中铭刻下那个极其宁静的求学氛围、爱生如子的育人环境,那个贫穷而丰富、简单而极致、枯燥而整体昂扬上进的农村高中的真实情景,我就是从这样的环境里,走进了大学校园。
30多年前的高考备战,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那是改变命运的奋争,那些筑梦前行的脚印、烛光伴读的夜景、心无旁骛的专注、师生同心的共振,犹如烙印,历久弥新,最难以忘怀,最隽永悠长,最拨动心弦,它也是我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我奋勇前行的动力源泉。
30多年来,邹庆建老师“你们这些伢子,今年不好好搞,明年还得复读”,宋安波老师的“这道题重要重要很重要”,简成胜老师的“Bamboo”,这些口头禅式的教诲声,总在耳边回响。伴随着陈文松老师的“下课”声,墙角里响起的“咯咯哒”报喜声,忘记了时间的考生们猛然想起“3干2稀”“2干1稀”——男生买3两干饭、2两稀饭,女生是2两干饭、1两稀饭——那是一幅多么让人难忘、让人留恋的恬静祥和的场景啊!
许多年后,蓦然想起,教室墙角的那个鸡窝,那些鸡蛋,或许就是我们那一代人高考求学的缩影。在一个农村高中里,在一群极端负责的老师的熏陶教诲下,每年都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成为“咯咯哒”——个个大。在暑假快要结束时,在学校门口的小黑板上写满了“中国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录取通知书,奇迹就是那些甘为人梯、极其敬业的老师创造的。今天,无论再多的鞠躬致敬,都不能表达我们由衷的谢意、莫大的感恩。
(李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