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已识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读《汪曾祺典藏文集》
2019-02-28 15:33: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很多人读的第一篇汪曾祺的文章应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端午的鸭蛋》,文中所记汪曾祺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风俗令我印象极深,“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鸭蛋不禁使我心向往之。那种干净、简练的文风,深具韵味的语言,为我第一次所见,读来轻松欢快,喜欢得不得了。

  之后,陆续读了汪曾祺的许多文章。最近又读《汪曾祺典藏文集》,该书精选了汪老最具代表性的佳作,读后颇有感慨。

  马一浮写过两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汪曾祺的拥趸、著名编剧史航曾用它来形容汪曾祺,我亦觉得最贴切不过。

  汪曾祺是个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然而“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在大风大浪中识得了乾坤之大,又俯身低首去追寻美食、美景,这样的老头儿实在可爱(以“老头儿”唤之未有不敬之意,在汪家,儿女子孙皆如此称呼,他乐而应之。他的三个子女曾合著一部怀念他的著作,名字便叫《老头儿汪曾祺》。足可见其开明与豁达)!

  汪曾祺的创作主题颇多,目之所及,情之所至,笔之所触,皆成好文章。这套书是我读过的汪曾祺文集中收录的文章类别比较全面的一本,含有《人间知味》《人间世相》《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囊括了各个时期的数十篇经典之作。

  戏曲——汪曾祺曾在北京京剧院工作,创作了《沙家浜》《杜鹃山》等知名剧目。汪曾祺谈戏的文章曾出过合集,还未在任何一部散文集里收录过。他对戏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读一点这类文章,亦颇有趣味,可以了解汪曾祺的另一面。

  故乡——江苏高邮始终是其难以忘怀的情愫。高邮是水乡,汪曾祺从小在水边长大,耳目之所及,无非是水。水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作品的风格,他的作品里总是有水。高邮盛产鸭蛋,但他不愿别人总说家乡的鸭蛋,“好像我们那里就只出鸭蛋似的!”故乡的牌坊、草巷口、老宅子,他都记得真切,读这些文章,也不禁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高邮,一千年前出了个秦少游,一千年后出了个汪曾祺,皆以文章名扬天下。

  故人——最喜欢汪曾祺怀念他的老师沈从文的一篇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哀而不伤,把对沈从文的感情娓娓道来,如和煦春风拂面,令人十分动容。最后一句“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读罢已湿了眼眶。此外,《老舍先生》《金岳霖先生》等均篇篇动人。

  花草——汪曾祺写花鸟鱼虫的文章是一绝。将此类文章集在一起,足可编成一部“草木词典”。带在身边,闲暇之时翻一翻,便好似随身带了一座花园。桂花、腊梅、海棠,姹紫嫣红,蝈蝈、蜻蜓、刀螂,活灵活现,一片生机盎然。我常常想,他是拥有一双怎样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啊,平常于我们再普通不过的花花草草,在他笔下都能散发出别样的味道,“犹怜草木青”是也。

  游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汪曾祺正如是。从天山之巅的茫茫白雪,到彩云之南的万紫千红;从西安兵马俑,到眉山三苏祠;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洞庭湖,到“芳草碧连天”的万里长城,都有他的足迹和文字。

  美食——即便不饿,读汪曾祺谈美食的文章也不由得口齿生津。我向来以为,能用文字将吃食展现得活色生香,仿佛透过文字可以闻到香气,连纸张的气味都变得美好,这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功夫。汪曾祺因此被称为“满口噙香中国味儿的作家”,也获得了除作家、剧作家、书画家之外的另一个身份——美食家。汪老的笔下没有鱼翅、龙虾、燕窝等“高大上”的珍馐美馔,尽是些萝卜、豆腐、蘑菇等家常吃食。普普通通的食材,经他的文字一摆布,简直成了一场盛宴。

  读汪曾祺的散文,如同在聆听一位长者讲故事,不紧不慢,轻轻松松。我爱极了他的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他真正做到了“人间送小温”,他用他的文字往人间送来多少温暖啊。汪老有知,当会欣慰,他的名字和文字,长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刘钊)

  编辑:孙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