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民出版社
提起底线思维,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从坏处着手,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感触。那么,到底什么是底线思维?为什么要坚持底线思维?其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有什么关系?怎么运用这一思维?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领导干部思维方法研究丛书底线思维》一书,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视野,通过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论述,对底线思维做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研究,给人以哲学精神的指引、历史镜鉴的映照、人生智慧的启迪。我对这本书有四个感受:一堂生动的哲学课,一场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一把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钥匙”,一本启人心智的智慧箴言。
一堂生动的哲学课
底线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本书开宗明义,底线思维是科学思维之基、战略思维之本,是防控风险型思维、效益最大化思维、改革型思维,同时也是化解矛盾型思维和道德思维。
说底线思维,还得先从底线说起。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底线”是一个常见、常用的词汇。比如,在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运动中,都有球场场地两端的端线,即有效运动的最大范围。可见,底线是不可跨越的临界线。
不过,底线并不能与底线思维直接划上等号。底线思维不只是红线思维,而是一种发展型思维。从最坏处预测,做最坏的准备,既不是降低标准和要求,也不是宁可不做事也不能惹事、出事,而是为保证实现目标而设置的红线。但红线本身又不是目的,底线思维内含高线追求,是一种积极主动思维,其思维指向是为了获得更大效益,把事情做得更顺更好。比如,领导干部避免决策风险,是要实现效能的最大化;企业避免经营风险,是要实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收益。
毛泽东同志把哲学比作望远镜。就是说,哲学能使我们登高望远。读罢本书,确有一种登高望远、拨云见日之感。也许它只是推开了哲学大门的一个缝隙,但足以领略哲学的魅力。因为,底线思维本质是一种哲学思维,它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等思维方法有着辩证的逻辑关系。掌握了底线思维,就能使我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有了一双“慧眼”,能更加自如地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场与历史文化的对话
本书首先是横向展开,从内涵、特征、意义等方面对底线思维做了一个概述,使人迅速把握其精髓要义。然而从第二章开始,作者却宕开一笔、推本溯源,从容不迫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献著作中的底线思维思想资源作了一个梳理,以探寻底线思维思想源流。
树有根,水有源。底线思维所蕴含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找到很多根据。《黄帝四经》说:“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人要遵守天道尺度,把守底线,“不天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管子》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何等博大精深。本书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完备。比如,书中谈道,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底线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明者远见于未萌, 而智者避危于无形”。从底线思维角度看,生于忧患是因为忧患意识使人警醒,始终不敢突破行为底线。中国古人强调对未来做最坏打算的忧患意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和处事方法。
在西方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契合底线思维的理论同样存在。比如,亚里士多德说:“在细小的方面尤其要严加警惕。些微的违法行为常常不为人察觉,正如不断浪掷小额财物,到头来大多落得一贫如洗。”再如,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也包含着底线思维。当人们组建国家之后,国家或政府同样有其底线标准。假若国家或政府没有满足该底线,忽视自己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也就意味着主权者没有底线思维,没有考虑到失职行为将会带来的恶劣后果。
本书还专门辟出一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底线思维思想,以深入理解当今底线思维在全面改革开放时代的现实价值。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传统思想文化,再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书没有单纯地叙述底线思维的内涵、意义,而是把底线思维放置在多维历史文化视野下加以考察,构建一幅五彩缤纷的文化图景,以此深化对底线思维的理解和认识。
一把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钥匙”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中共学”越来越受重视,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不少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答案。本书讲底线思维,看似与这个问题无甚关联,但实际上却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钥匙”。
底线思维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在90余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形成了认识和实践底线思维的逻辑框架。比如,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在讲“准备吃亏”时一口气列了17条困难。邓小平讲,中国不能乱,这个是底线。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这个问题要反复讲,放开讲。
在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思想和实践中,对底线思维的重视和熟稔,随时随处可见。诚如书中所言,“纵观党90多年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过程中,还是在取得和发展‘三大根本成就’的征途中,无不深刻体现了党对底线思维的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对底线思维的把握和运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摆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在去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等重大问题。如今,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年份,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省部级专题研讨班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的原则理念。
再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例。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适应“时”与“势”的变化,把握“稳”的内涵、强化“进”的措施,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就是典型的对底线思维的运用。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并非单纯要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底线思维的知识,更是希望建立认识和运用底线思维的自觉,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
一本启人心智的智慧箴言
底线思维蕴含人生哲理。底线思维尽管主要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的,但是对个人的人生道路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掌握了底线思维,可以使人脑子更活、视野更广、办法更多。
做人做事要有底线思维。或许有人说,我们不是领导干部,我们是普通人,我们就是过日子,底线思维与我无关。实际上,过日子照样需要底线思维。在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运用底线思维,只是自觉或不自觉而已。比如,作为一个成年人,追求自由意志无可厚非,但决不意味着可以胡作非为,一旦逾越法律、道德、规矩、纪律等底线,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为官从政要有底线思维。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当官要当舞台上端端正正的官,当清官,不要当庸官贪官,被人戳脊梁骨。第一步走错了就不行。如果抱着当官谋利的想法,那做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对。为什么说当官是高危职业?就是说不仅主动以权谋私不行,而且要处处防备社会诱惑。诱惑太多了,处处是陷阱啊!所有自己认为是当官能享受的、产生快感的事情,背后都可能隐藏着罪恶,都可能是陷阱。有人说,天上掉馅饼之时,就是地上有陷阱之时。一旦突然凭空来了一个好处,一定要警惕。看到这些东西自己就要戒惧、退避三舍。咱们的门神要摆正,大鬼小鬼莫进来。一个要有情操,这是一道防线;一个要有戒惧,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一旦犯事,什么都没了,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
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正是因为缺乏底线思维,而使工作被动、让事业受损、致个人受挫。有的“临财当事,不能自克”,总想跳出法纪的“栅栏”,结果跳进不可回头的深渊。还有一些人片面追求“有守”,或不敢或不想或不愿“有为”,尤其是对需要尝试、创新的工作,畏首畏尾,“宁可不出彩,也要不出事”,看似守底,实则丢掉了为官从政必须有担当、有作为这个“底”。
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入“歧途”。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启迪!(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