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中学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1835年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明确表达了投身“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一志向,“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而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真实、感性的马克思,再现了思想家与时代同频共振,一步步引领时代精神的心路历程。
《手稿》是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源流。在这篇早期文献中,马克思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对资本性质的症候分析,对人的社会属性和“类本质”的关注,对人类异化劳动的揭示,对工资、地租、再生产等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哲学方法上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都可以从《手稿》中找到源泉和端倪。《手稿》大量吸收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精华,马克思从故乡特里尔古城的历史文化熏陶中一路走来,对基督教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旁征博引,对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信手拈来,以形象思维分析货币属性,体现了扎实深厚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功底。《手稿》阐述的关于人类在实践中创造自我同时创造世界的观点,则揭示了在对象化劳动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异化矛盾和悖论。正是这些灵感的火花涓滴成海,逐步汇聚成思想的巨流。
《手稿》中,马克思使用的包括异化、外化、类本质等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经典。异化指劳动从自然本能变为谋生手段,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控制劳动者,把劳动变成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并且造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越多越贫困。“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外化指人与自然这对矛盾对立统一,在相互斗争中相互承认、相互成就、彼此证明。“饥饿是自然的需要”,而“太阳是植物的对象”,人类需要自然这个对立面来证明自己,通过征服自然来自我实现,自然界则“是人的无机身体”,在人的实践中成为真正的自然。“你表现自己的生命越少,你拥有的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得越多。”类本质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人和人的区别没有动物的不同属种的区别大,单个人的才能和特点是有限的,但人可以作为类统一行动,把他人、他族的才能和特点为自己所用,用集体交换弱化个体缺陷,动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正是这一社会属性的优势,让人与其他动物彻底区分开来,征服了在体力、技巧、速度、力量方面远胜于自己的动物种群。
上述概念在《笔记》中穿梭闪回,还原了马克思探寻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奥秘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思想家心灵深处深沉而厚重的人文关怀。当资本主义的猛兽被从瓶子里放出后,对人类文明进程、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造成一系列颠覆。新兴资本家对旧地主取得的胜利,意味着“动必然战胜不动,公开的、自觉的卑鄙行为必然战胜隐蔽的、不自觉的卑鄙行为”。古典时代日薄西山,新旧秩序转换更迭,旧贵族的尊严和华丽被新权贵赤裸裸的功利算计和贪婪攫取彻底碾压,对土地的最后一丝眷恋,最后一层温情脉脉的人情面纱,被资本和利润操控的游戏规则无情撕下,任何固定的东西都注定烟消云散,任何神圣的传说都必然跌落凡间。资本成为新的拜物教,劳动成为“非人化”的、制造自己对立面的异化劳动,“财富控制人,让人误以为在控制财富;资本控制世界,让世界误以为在操纵资本”,就像奴隶反过来控制主人,并且让主人误以为自己在控制奴隶。“劳动产生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产生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异化劳动、资本控制、人性物化的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很多学者从中获取启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精细化控制和深层次奴役。
笔记体写作是理解马克思的一扇窗口。国内学者聂锦芳指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应当包括“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三个环节。阐述思想要以版本和文本为支撑。马恩著作卷帙浩繁,各种写作体裁方式交相辉映,精彩思想都是以大量的札记、手稿、提纲、书信和笔记等方式呈现出来,这其中就包括《手稿》、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等。笔记体写作的初衷是留给作者自己,而不是流传后世,《手稿》生前并未发表,1927年在苏联以俄文版最早发表。笔记中往往流露出最真实的一面,不经意间闪现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笔记体写作通过对他人著作进行述评,对某一主题的各家观点进行比较,夹叙夹议,阐发观点,理清事实真相和因果关系,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雄厚的资料基础上,体现了德国哲学重理性思辨的传统,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辩证法的机锋。阅读这些笔记,本身就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体验。(淼森)